国产又黄又爽又刺激的免费网址,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视频,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歡迎訪問焦作市財政局網站!

謝旭人:功在當代 利在千秋

--紀念農村稅費改革十周年

2011216日  來源:求是

謝旭人

  黨中央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和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中央自2000年起決定進行農村稅費改革。十年來,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農村稅費改革經歷了不平凡的歷程,農業稅全面取消,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密集出臺,農村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推進,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

  推進農村稅費改革 理順農村分配關系

  上世紀80年代,由于長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以及農村體制機制等歷史原因,農村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問題凸顯。為探索減輕農民負擔的治本之策,中央決定將工作重心由治亂減負轉向農村稅費改革。1998年9月,成立了由財政部、農業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主要負責同志組成的國務院農村稅費改革工作小組。2000年3月,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率先在安徽全省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2001年江蘇全省開展試點,2002年進一步擴大到河北、內蒙古等20個省份,2003年在全國推開。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取消鄉統籌費、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集資,取消屠宰稅,逐步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調整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辦法。2004年中央進一步作出“五年內取消農業稅”的重大決定,率先在黑龍江、吉林進行試點,并在全國全面取消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2005年,對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免征農業稅,進一步降低其他地區農業稅稅率,鼓勵地方根據財力自主擴大農業稅免征范圍,當年全國免征農業稅的省份達到28個,同時全面取消牧業稅。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標志著具有2600多年歷史的農業稅正式退出歷史舞臺。至此,農村稅費改革圓滿完成階段性歷史任務,轉入農村綜合改革新階段。

  經過6年多的探索與實踐,農村稅費改革成效顯著。一是減輕了農民負擔。據統計,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后,與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全國農民一年減輕負擔約1250億元,人均減負約140元,對規范政府行為、密切干群關系、有效化解農村矛盾、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加快了統籌城鄉發展步伐。公共財政逐步覆蓋農村,財政對農村基層組織運轉和社會事業發展的保障力度不斷加大。2000—2006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2634億元,各地也相應增加了投入。三是推動了農村體制機制變革。各地積極開展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配套改革,促進了農村上層建筑領域的深刻變革。

  農村稅費改革積累了寶貴經驗。一是堅持把維護廣大農民的利益和民主權利放在首位,以減輕農民負擔為首要目標,讓農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二是堅持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理順國家、集體與農民個人的分配關系,為農民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奠定了基礎,統籌推動了相關配套改革,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力。三是充分尊重基層干部和農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確保了改革健康有序推進和不斷深入。四是通過試點先行、逐步推開的改革方式,及時發現問題、完善政策,促進了農村社會穩定。

  持續加大“三農”投入 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步伐明顯加快

  十年來,通過農村稅費改革實現了對農民少取、甚至不取, “三農”投入不斷加大。中央財政“三農”支出由2003年的2144.2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8579.7億元,年均增長21.9%。

  促進農民增收。截至2010年底,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四項補貼達到5088.9億元,逐步擴大補貼品種和范圍,并不斷完善管理辦法。建立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農作物良種補貼擴大到10個品種,水稻、小麥、玉米和棉花實現全覆蓋,大豆和油菜實現主產區全覆蓋,馬鈴薯原種、青稞、花生補貼試點順利啟動。農機具購置補貼覆蓋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的農業生產急需機械種類。大幅提高主要農產品最低收購價,切實保障種糧農民利益。這些政策有效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了農民增收。

  推進農業生產發展。支持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近三年來,支持8000多座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2009—2010年,在850個縣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加強農業綜合開發,2001—2010年,支持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2.8億畝,新建續建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416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2.5億畝,增加糧食綜合生產能力3645萬噸;扶持產業化經營項目6884個,建設優質高效種植基地874萬畝,發展水產養殖348萬畝。加大對產糧(油)大縣的獎勵力度,增強地方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省份擴大到29個,帶動3.9億戶次農戶參保,提供風險保障超過1.1萬億元。增加現代農業生產發展專項資金規模,積極創新資金管理使用機制,促進各地優勢特色產業快速發展。財政扶貧開發力度不斷加大,農村貧困人口從2000年的9423萬人減少到2009年的3597萬人,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

  推動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目標全面實現,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建立健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各級財政補助標準由2003年的年人均補助20元提高到2010年的120元,截至2010年底,參合人數超過8.35億人。實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資助農村困難群眾參加新農合和減輕其大病費用負擔,超過4100萬人受益。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全國試點覆蓋范圍已達23%左右。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標準不斷提高。將農村五保對象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供養工作走上規范化、法制化管理軌道。積極支持農村危房改造,2008—2010年,改造農村危房204萬戶。支持實施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等工程,農村文化生活不斷豐富。這些使農村的社會保障范圍逐步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加快推進農村體制創新 建立農民減負增收長效機制

  為鞏固發展農村稅費改革成果,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及時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解決農村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不適應的深層次問題,建立健全農民減負增收的長效機制。

  鄉鎮機構改革不斷深入。堅持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區域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確定鄉鎮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的重點。截至2010年底,全國85%的鄉鎮進行了機構改革,促進了農村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完善。加強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資金穩定、管理規范、保障有力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逐步建立。

  縣鄉財政管理體制不斷完善。為理順基層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保障能力,積極推動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財政管理方式改革。截至2010年底,全國27個省份970個縣實行了省直管縣財政管理方式改革,2.86萬個鄉鎮實行了“鄉財縣管”。逐步推行“村財鄉管村用”,不斷提高基層財力保障水平。2005年為進一步緩解縣鄉財政困難,中央財政實施了“三獎一補”政策,對財政困難的縣鄉增加稅收收入和省市政府增加對財政困難縣財力性轉移支付、縣鄉政府精簡機構人員、產糧(油)大縣給予獎勵,對以前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工作做得好的地區給予補助。2009年以來,為促進縣鄉財政 “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中央財政建立了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保障了基層政府實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務、落實各項民生政策的基本財力需要。

  農村義務教育改革穩步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逐步形成了“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分級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辦學體制和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資金的投入體制。2006年以來,為進一步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需要,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2009年底,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同時,支持開展農村教師、教育資源配置等相關制度綜合改革,促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進展。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2009年又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截至2010年底,18個省份基本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直接惠及近3億農民,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鄉村債務清理化解工作穩妥推進。2007年中央決定在內蒙古等14個省份開展清理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試點,2009年在全國范圍推進。截至2010年底,全國共化解農村義務教育債務698億元,約200多萬農村債權人受益。同時,積極開展清理化解其他公益性鄉村債務試點。2009年選擇貴州、重慶、甘肅3省(市)開展試點,2010年新增內蒙古等7個省份開展試點。清理化解鄉村債務,不僅消除了農民負擔反彈的隱患,也緩解了農村社會矛盾。

  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新機制進一步健全。為調動廣大農民參與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破解農村公益事業發展難題,在總結地方實踐經驗的基礎上,2008年中央決定在黑龍江等3個省份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對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開展村內小型水利設施、道路修建、環境衛生、植樹造林等村級公益事業建設,財政適當給予獎補。2009年試點省份增加到17個,2010年進一步擴大到27個。截至2010年底,各級財政獎補資金累計達到477億元,帶動村級公益事業總投入超過1800億元,建成項目63萬多個。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極大地激發了農民自覺開展農村公益事業建設的熱情,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是中央出臺的又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村綜合改革要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和不斷完善,逐步建立健全精干高效的農村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產權明晰的集體林權制度、功能完善的農村要素市場體系、農民減負增收和農村公益事業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為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作者:財政部部長)